今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既定目標,同樣“雙碳”的概念也進入人們的視野,給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較大的沖擊和影響。我們作為國有大型化工企業集團,企業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雙碳”目標的管理。
為了讓大家更為全面的了解一下關于“雙碳”的知識、“雙碳”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等,記者特對魯西集團碳排放管理處程欣榮處長進行了采訪,和大家聊聊碳達峰、碳中和這些事兒。
01
記者:您好,程處長,鑒于今年下半年度企業將做好碳減排、碳交易相關工作要求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列入了企業一號文件內容,看出了企業對于“雙碳”管理的高度重視。下面想請您和大家普及一下碳達峰、碳中和的概念?
程處長:好的,下面我就和大家說說“雙碳”的相關概念。
碳達峰就是一個國家、地區、企業或行業年度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碳排放總量會逐漸穩步回落。下面這張圖就是比較直觀的表達。
碳中和是通過采取植樹造林、碳捕集等吸收的二氧化碳與產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中和不等于不產生二氧化碳,而是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平衡掉達到零碳。下面的圖例就比較形象的說明了這個問題。
02
記者:從宏觀上看,國際上對碳減排的形勢和要求有哪些?
程處長:從宏觀上看,全球變暖現象凸顯,海平面上升,雪山融化,災害天氣多發,引起了國際社會、各國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人類活動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人類如果不限制,將面臨嚴重、普遍和不可逆轉的影響;2016年4月簽署《巴黎協定》明確了目標: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C之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C之內。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潮流,成為產業和科技競爭的關鍵領域。
世界各國紛紛作出碳減排承諾,歐盟承諾到2030年實現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40%;美國承諾到2025年實現在2005年排放總量的基礎上減排26%-28%;日本承諾2030年在2005年排放總量的基礎上減排25.4%;中國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溫家寶總理首次提出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對于2005年降低40%-45%的目標;碳減排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
03
記者:我們國家提出“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背景、目的、意義是怎樣的呢?
程處長: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361.53億噸,中國98.39億噸,我國是第一排放大國,國際上減排壓力大。
2015年12月,巴黎會議,中國承諾到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20%。
2020年9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宣布,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續作出艱苦卓絕努力,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04
記者:目前作為化工行業的碳排放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程處長:化工行業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工藝過程產生的直接排放以及凈購入電力、熱力消費引起的碳排放,其中以生產過程含碳原料使用、凈購入電力和熱力為主,所以化工生產優化工藝、提質增效和節能、降耗直接關系著二氧化碳的排放。
化工生產中合成氨、乙烯、電石、燒堿、尿素、炭黑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較高的行業,我們企業合成氨、燒堿就在其中。
05
記者:那我們企業作為化工行業企業,最早什么時間接觸到碳排放這個問題的?對國際形勢和國家政策要求作出的判斷和反映是怎樣的呢?
程處長:企業從2016年開始,企業主要是以學習、研究各相關行業的核查指南,并接受第三方咨詢機構的碳排放核查為主,隨著國家碳排放相關政策、規范和要求的陸續發布實施,特別是2020年9月國家正式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后,集團公司著手開展碳盤查、碳減排工作。2021年將“堅持綠色低碳發展,超前謀劃開展二氧化碳減排、回收與利用”列入了年度1號文件,明確了節能降碳的重點工作要求,圍繞技術性降碳、結構調整減碳,管理、治理并重,研究相關的治理措施和實施技術。
06
記者:目前我們企業在碳排放方面的現狀是怎樣的?距離國家要求還有多大的差距?企業面臨的壓力和優勢有哪些?
程處長:通過對近幾年碳排放的全面盤查,我們企業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在2230萬噸左右,在目前生產運行狀況下,已基本達到了最高排放量;根據目前企業類型,發電和合成氨生產涉及的燃料煤、原料煤的消耗造成的碳排放量占70%左右,所以發電行業和煤化工生產二氧化碳的減排任務是相關艱巨的。隨著后續外電引入、生產結構調整及節能降碳工作的深入開展,現有裝置的排放量會呈逐漸下降趨勢,可是離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我們作為綜合性的化工園區,后續項目建設碳減排的壓力還是相當大的,但是我們憑借多年來積淀形成的團隊優勢、工程建設一體化優勢、園區優勢和產業鏈優勢,我們有信心達成預期目標。
07
記者:我們企業在應對碳減排方面制定和實施了哪些的具體措施呢?并請介紹一下企業今后一個時期的減排計劃?
程處長:企業嚴格落實碳核查、碳減排工作要求,將碳排放管理納入重點,成立了專門組織,明確職責,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臺帳,完善相關的計量設施;積極參加碳排放專項培訓,學習研究碳排放相關法規和減排技術;以加強能源管理為總抓手,促進企業碳減排,開展能源審計,加強能效評估和碳排放評估,定期開展碳核查、碳核算,總結分析評價,制訂節能減排措施。以“能源雙控”為突破口,加快二氧化碳減排,策劃年產20萬噸液體二氧化碳回收項目、100MW光伏發電可再生能源項目,實施二氧化碳回收、使用新能源,減少排放量。
企業重點研究技術性降碳、結構調整性減碳的措施,辨識、開展小改小革、工藝調整、節能技改項目100余項,在促進節能、降碳工作上舉得明顯成效,截止7月份萬元產值(可比價)綜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30.4%、34.8%。通過這一組數據說明,我們已經在碳減排方面實實在在的做了一些工作,這也更增加了我們未來做好雙碳管理的信心和決心。
記者:感謝程處長接受采訪,向大家介紹了這么多關于“雙碳”的知識和相關情況。
程處長:不客氣,讓我們共同努力為“雙碳”目標的達成做貢獻。謝謝大家。
通過一系列問題的采訪,我們不難看出,“雙碳”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復雜性的重要工作,開展好這項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需要企業上下全員參與,全身投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場硬仗,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采用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國家“雙碳”目標實現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從中國來看,通過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從2019年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90%。但是從2020年到2060年,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現有基礎上還須再減少90%,這里面就包括我們企業要為之做出的努力和貢獻,碳減排作為零排放園區建設的重要項目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