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硅項目一臺LT-1101雙法蘭進展如何?”“根據追蹤卡上顯示,已經完成校驗,馬上可以進入包裝工序”變送器負責人劉師傅答到。
“尼龍六壓力表目前的完成情況怎么樣?”“根據成品統計清單顯示,已完成40臺,還差10臺”壓力表負責人王師傅說到。
“40kpa傳感器剩余多少,能不能滿足這周使用?” “根據入庫單顯示20臺40kpa傳感器已抽檢合格,可以進行溫補”,技術員張師傅說到……
在魯西集團第五工程事業部儀表制作公司的晨會上,不到十分鐘的時間,一天的制作任務、工作進度等全部安排部署完畢。對于每一項工作,每一個問題,大家都能做到心中有數,有落實、有反饋。這種高效的工作模式,得益于車間內的“閉環,負反饋”管理,從原材料到貨到產品制作完成,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環節都嚴格執行標準要求,做到檢查有記錄,過程有跟蹤,驗證有結果,有效保障了產品質量。
“組裝區根據追蹤單統計需要60個殼體;注油區需要40塊夾塊;焊接區需要30片法蘭”,各工序操作人員通過《產品質量追蹤單》,能夠清晰明了地計算出本工序所需物資、數量,以便及時準備所需物料,為后續制作做好充足準備,真正做到有備無患。同時通過追蹤單可隨時掌握產品制作環節的進度流程及制作時間,做到“人、機、料”的最大優化及合理配置。
“孫班,校驗工序,在調試時發現LT-1506雙法蘭線性差、超差……”校驗員小方將問題及時匯報給車間管理人員。車間根據《質量異常反饋卡》,從溫補、焊接、注油以反追蹤的方式逐一排查,原來是黏貼在毛細管內壁的絨絮堵塞了注油管。“加大氣源壓力,將所有毛細管再進行二次吹除,絕不放過任何一根毛細管……”一向細致嚴謹的孫班,又一次將問題扼殺在了萌芽中。
包裝工序一排排、一列列整齊擺放的儀表,猶如整裝待發的戰士,時刻準備著應戰。每臺儀表后蓋上都有一個專屬的產品信息,通過掃描二維碼,便可以查看到詳細的操作步驟;包裝箱上的發貨清單,詳細備注了所需零配件,實現了制作全過程可追溯,保證了出廠產品質量和快速及時的售后。
產品制作追蹤單、包裝入庫單、成品統計清單……各項清單貫穿整個制作工序,從配件入庫到產品出庫,每一個環節跟隨一份明細,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形成了縝密的閉環管理。全方面多緯度的質量管控,更是讓每位員工在工作中繃緊思想弦,擰緊責任鏈,形成了全員負責的質量管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