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司下發了《關于開展“狠抓作風建設 從小事抓起 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提升工作質量”實施方案》,領導組織我們進行了研討,要求每個人尋找身邊典型案例,并進行深入排查和剖析。哪里去尋找身邊的典型案例?我騎著自行車在園區里面低頭前行,默默思考著。忽然一輛叉車從身旁經過,大喇叭發出“盲區危險,注意避讓”的聲音讓正在走神的我猛然驚醒,不自覺的挺直腰板,轉動車把,乖乖地靠向路邊。叉車漸行漸遠,“盲區危險,注意避讓”的聲音也向遠方遁去,望著遠去的車輛,我再次陷入了沉思......
思緒引向了項目塔內件安裝現場,為提高工作效率,企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改變了回收塔的結構形式,在塔內增加了隔板把整個塔一分為二。可是,在安裝哈氏合金的填料內件時卻出現了較大的“盲區”:按照設計原則,每層填料之間應交錯90°,可安裝填料時卻忽視了這一質量控制點,而是提供了什么樣的填料就安裝了什么,并沒有提出過多的異議,導致安裝完成后也沒有注意到這一細節。直到領導檢查時,才發現這一“漏洞”,緊接著開始立即整改,拆除填料、改裝填料型式、回裝填料、逐層驗收......“為什么我沒有發現這一盲區?”“為什么從一開始沒有預測到這種后果?”“為什么我干了這么長時間的內件驗收,面對新工藝、新結構,仍然犯這種低級錯誤?”
我想就是因為存在“細節盲區”,工作中經常忽視這種微小但是很關鍵的因素。比如材料檢驗盲區、環境辨識盲區、過程檢查盲區、變更盲區、驗收盲區等等,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盲區”呢?我查找過各種資料,也請教過經驗豐富的老師,有人分析說這是由于技術交底不到位,憑經驗施工;也有人說這是因為各干各的,溝通交流差,驗收檢查走過場,沒有認真檢查......分析的都對,但是沒有觸及根本,這些所謂“細節盲區”說到底,就是因為我們存在的“認知盲區”。
“認知盲區”受限于知識結構、經驗偏見,無法意識到各種風險,這才是根本的。真正的危險不是盲區存在,而是忘記自己永遠戴著“局限性的眼罩”。規避這種認知上的盲區,最好的方法就是依照規范標準去執行,用科學的分析工具去預測,與其亡羊補牢,不如事前預防......
“盲區危險,注意避讓。”身后又過來一輛拖車,響亮的喇叭聲打斷了我的思考,把我從沉思拉回現實,領導讓尋找的典型案例我已經找到了。園區的黃昏中,夕陽的余暉灑在道路上,我挺直了腰板,加快了騎車速度,準備回去把剛才想到的和沒有想到的都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