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喜歡搜集各種布頭布料,每次去香江逛街,總會大包小包地搜羅一大堆,布料種類繁多,純棉、粗布、竹纖維、桑蠶絲的等等,布塊大多是布店的下腳料。這些布料一直被婆婆當寶貝似的珍藏著,如果認真整理起來,估計要占滿衣柜的三個格子。留著無用武之地,棄之,又實在是可惜。家越住越小,于是我計劃來一場徹底的斷舍離,經婆婆同意后,這些陳年舊布一股腦兒的被送到了娘家。母親平日里喜歡修修改改,我心想,這些無用的東西或許能在她那里得到“重生”。
我對母親的手藝充滿信心,可當再次回家看到那些成品時,還是被驚艷到了。大塊的布料,裁剪、匝邊,變成了女兒的小床單;小塊布料拼接加上拉鏈,變成了數十個風格各異,獨一無二的枕套,就連巴掌大小的碎布母親也沒有放過,拼接成型,裝入玉米粒變成了一個個沙包。兩小團毛線球搖身一變成了兒子的水杯套。
從小到大,我是在靜靜地觀察著母親的生活智慧中長大的?;蛟S在母親的眼里,任何一件物品都有無限利用的可能性。當然,這些寶貴的生活智慧并不是信手拈來,人人具備的,它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創造力。
像這樣的智慧在我的工作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比如給我印象最深的“小推車”。閑置的地溝篦子板加裝四個輪子,再用不銹鋼鋼管下腳料焊接組裝成車把。這種小車隨處可見,小巧玲瓏,方便實用,減輕了人力消耗。短距離拉送工具和物料,安全又節能。還有聰明的師傅們組裝的各種花架,簡潔美觀,擺放上各種花花草草,便成了一處風景,廢舊的輪胎疊放,用丙烯顏料在側面作畫,絢麗多彩的視覺沖擊為忙碌的工作生活帶來一絲愜意。
廢棄物的再利用是為低碳生活做加法,而在化工企業中,為推動綠色轉型所做出的減法也是不勝枚舉。辦公區域內的無紙化辦公,充分利用信息化、電子化,減少紙張使用,合理利用單面紙。在生產中,巡檢電子化,去除了一摞摞的記錄本。在操作過程中如何減少蒸汽消耗,如何用同樣的燃料多產出蒸汽,如何合理利用電價峰谷期減少生產成本等等成了我們推動綠色轉型沒有終點的努力和追求。綠色低碳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中國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而我們必須用實踐書寫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答卷。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綠色低碳生活不應是臨時起意,也不能成為節能周的專屬,它應該滲透到我們的意識里,貫穿于行動中。我想無論是母親的變廢為寶還是同事們的各種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的新創意新點子,無論是資源的重復利用還是有效控制,體現的都是對資源的尊重和善待。只有我們每一個人將這種尊重和善待融入生產,融入生活,我們才會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才能匯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力量。